石蟾賒的常見用法有哪些
石蟾賒一般是指中藥蟾酥,常見用法主要有外用貼敷、研末沖服、入丸散劑、配伍煎湯、制成酊劑等。蟾酥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需嚴格遵醫(yī)囑使用。
一、外用貼敷
蟾酥可研磨成粉后與凡士林等基質(zhì)混合制成膏藥,貼敷于患處。常用于癰疽瘡毒、淋巴結(jié)結(jié)核等體表病癥,利用其解毒消腫功效。外用時應避開皮膚破損處,避免接觸黏膜,防止局部刺激。典型制劑如蟾酥膏,含少量蟾酥成分,需控制貼敷時間。
二、研末沖服
將干燥蟾酥研成細粉后,取微量以溫水或黃酒沖服。傳統(tǒng)用于緩解心衰水腫、呼吸衰竭等急癥,現(xiàn)代多用于腫瘤輔助治療。因治療窗窄,需精確控制劑量,過量易致心律失常。常見配伍有人參、麝香等,如六神丸含微量蟾酥成分。
三、入丸散劑
蟾酥常與其他中藥配伍制成丸劑或散劑。如梅花點舌丹含蟾酥,用于咽喉腫痛;蟾酥丸用于抗腫瘤治療。丸散劑可減緩毒性成分釋放速度,降低胃腸刺激。使用時應完整吞服,避免嚼碎增加毒性反應風險。
四、配伍煎湯
蟾酥極少用于湯劑,必要時需與甘草、綠豆等解毒藥材同煎。傳統(tǒng)用于危急重癥搶救,現(xiàn)代臨床已較少采用。煎煮時間需超過2小時以降低毒性,且須由中醫(yī)師嚴格把控配伍比例,禁止自行嘗試。
五、制成酊劑
蟾酥酊劑多用于皮膚科外用,如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等。通過酒精提取有效成分,局部涂抹具有麻醉止痛作用。使用前需做皮膚測試,避免過敏反應。典型制劑如蟾酥酊,含蟾酥濃度不超過5%。
蟾酥屬毒性中藥材,國家規(guī)定每日用量不得超過0.015-0.03克。使用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加重胃腸反應。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心律失常患者禁用。出現(xiàn)口唇麻木、惡心嘔吐等癥狀應立即停用并就醫(yī)。所有用法均須在中醫(y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配制或超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