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是什么病
血小板減少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正常范圍通常<100×10?/L的病理狀態(tài),可能由生成不足、破壞過多或分布異常引起。
1、生成不足
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是常見原因,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會導致巨核細胞減少,放射性損傷或化療藥物如環(huán)磷酰胺也可抑制血小板生成?;颊呖赡馨殡S貧血、感染等癥狀,需通過骨髓穿刺確診,治療包括免疫抑制劑如環(huán)孢素軟膠囊、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如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2、免疫破壞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是典型代表,機體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導致脾臟過度破壞血小板。常見皮膚瘀點、鼻出血等癥狀,糖皮質激素如醋酸潑尼松片為首選治療,嚴重時需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3、消耗增加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或血栓性微血管病會大量消耗血小板,患者出現(xiàn)多部位出血與微血栓形成,需輸注血小板懸液并結合原發(fā)病治療,如膿毒癥需用注射用美羅培南抗感染。
4、分布異常
脾功能亢進時血小板滯留脾臟增多,肝硬化或門靜脈高壓患者常見,表現(xiàn)為脾腫大伴全血細胞減少,部分病例需脾切除治療。
5、遺傳因素
Wiskott-Aldrich綜合征等遺傳病可導致血小板體積減小、功能異常,兒童期即有反復出血表現(xiàn),基因檢測可確診,需造血干細胞移植根治。
血小板減少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風險,飲食宜選擇易消化、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避免阿司匹林等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出現(xiàn)頭痛、嘔血等嚴重出血癥狀時需立即就醫(yī)。妊娠期血小板減少者需產科與血液科聯(lián)合管理,部分病例需提前準備血小板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