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崴了骨折能走嗎
腳崴了骨折通常不能行走,強行行走可能加重損傷。腳踝骨折后需立即停止活動并就醫(yī)檢查。
腳踝骨折后局部骨骼結構完整性被破壞,行走時足部承受的壓力會通過斷裂的骨端傳遞,可能造成骨折端移位或周圍軟組織二次損傷。骨折后常伴隨劇烈疼痛、明顯腫脹和皮下淤血,此時足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下降,負重行走會導致疼痛加劇并影響愈合。臨床常見的外踝骨折、內踝骨折或雙踝骨折均需石膏固定4-6周,期間嚴格禁止患肢負重。
僅有極少數(shù)無移位的裂紋骨折在專業(yè)骨科醫(yī)生評估后,可能允許佩戴支具保護下部分負重。但這種情況需要影像學確認骨折線未貫穿骨皮質,且需每周復查確保骨折無移位。即使符合條件,行走時仍需使用拐杖分擔體重,單次行走時間不超過10分鐘,每日總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
腳踝骨折后應保持患肢抬高促進消腫,受傷48小時內每2小時冰敷15分鐘,使用彈性繃帶包扎時注意觀察足趾血液循環(huán)。飲食需增加富含鈣質的牛奶、豆腐及維生素D含量高的海魚,康復期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踝泵運動預防關節(jié)僵硬,拆除固定裝置后逐步開展平衡訓練和肌力恢復訓練,整個康復周期需3-6個月,期間避免跳躍、奔跑等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