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性血管炎如何治療
蕁麻疹性血管炎可通過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及對癥支持治療等方式干預。該病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感染、藥物過敏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風團、皮膚紫癜、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
1、抗組胺藥物
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膠囊可緩解瘙癢和風團癥狀,適用于輕度患者。這類藥物通過阻斷組胺受體減輕血管通透性增高,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嗜睡或口干等不良反應。
2、糖皮質激素
潑尼松片、甲潑尼龍片等中效糖皮質激素適用于中重度急性發(fā)作期,能快速抑制炎癥反應。使用周期一般不超過2周,長期應用需監(jiān)測血糖升高和骨質疏松等副作用。
3、免疫抑制劑
甲氨蝶呤片、環(huán)孢素軟膠囊可用于激素依賴或難治性病例,通過調節(jié)T細胞功能控制病情。治療期間需定期檢查肝腎功能,避免與腎毒性藥物聯用。
4、生物制劑
奧馬珠單抗注射液針對IgE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有效,適用于傳統(tǒng)治療無效的慢性患者。該藥物需皮下注射,可能引發(fā)注射部位紅腫或頭痛等反應。
5、對癥支持治療
冷敷可緩解皮膚灼熱感,維生素C片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避免搔抓和熱水燙洗,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
日常需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已知過敏原如海鮮、塵螨等接觸。急性期宜選擇低組胺飲食,減少番茄、菠菜等高組胺食物攝入。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需避免劇烈運動誘發(fā)血管炎發(fā)作。若出現呼吸困難或腹痛等全身癥狀應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