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變窄的原因
氣道變窄可能由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道異物、喉頭水腫、腫瘤壓迫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喘息、咳嗽等癥狀。
1、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過敏原刺激、空氣污染等因素有關。患者通常會出現反復發(fā)作的喘息、胸悶、咳嗽等癥狀,尤其在夜間或清晨加重。治療上可遵醫(yī)囑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氣霧劑、沙丁胺醇吸入氣霧劑、孟魯司特鈉片等藥物控制癥狀。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與長期吸煙、職業(yè)粉塵暴露、空氣污染等因素相關,表現為持續(xù)性氣流受限,常伴有咳嗽、咳痰、活動后氣促。急性加重期需遵醫(yī)囑使用異丙托溴銨氣霧劑、氨茶堿片、頭孢呋辛酯片等藥物,同時需戒煙并避免呼吸道刺激。
3、氣道異物
氣道異物多見于兒童誤吞小物件或成人進食嗆咳,可能導致局部氣道機械性狹窄,突發(fā)劇烈嗆咳、面色青紫甚至窒息。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處理,嚴重者需通過支氣管鏡取出異物,避免使用拍背等錯誤方法。
4、喉頭水腫
喉頭水腫常見于過敏反應、感染或外傷,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喉鳴,嚴重時可導致窒息。急性過敏需立即肌注腎上腺素注射液,感染性水腫可遵醫(yī)囑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等藥物。
5、腫瘤壓迫
甲狀腺腫瘤、縱隔腫瘤或肺癌可能通過外部壓迫導致氣道狹窄,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改變等。需通過CT等檢查明確診斷,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放療或化療,可臨時使用氨溴索注射液緩解氣道分泌物阻塞。
日常需避免吸煙及二手煙暴露,霧霾天氣減少外出或佩戴防護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過敏體質人群應遠離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定期清洗空調濾網。出現不明原因氣促或喘息超過兩周應及時就診呼吸內科,進行肺功能或影像學檢查。兒童出現突發(fā)嗆咳需立即就醫(yī),不可盲目用手指摳挖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