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梗阻的表現
小兒腸梗阻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和停止排便排氣,可能由腸套疊、腸粘連、先天性腸道畸形等因素引起。
1、腹痛
腹痛是小兒腸梗阻最常見的早期表現,通常為陣發(fā)性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臍周或中腹部。患兒常因疼痛哭鬧不安,蜷縮身體或按壓腹部。腸套疊引起的腹痛具有特征性,表現為突發(fā)劇烈疼痛,持續(xù)數分鐘后緩解,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次發(fā)作。腸粘連導致的腹痛多出現在腹部手術后,疼痛程度與粘連程度相關。
2、嘔吐
嘔吐是腸梗阻進展期的重要癥狀,初期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隨著病情發(fā)展可吐出膽汁樣液體,甚至糞樣物。嘔吐頻率和性質與梗阻部位有關,高位梗阻嘔吐出現早且頻繁,低位梗阻嘔吐出現較晚但嘔吐物量多。反復嘔吐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患兒可出現精神萎靡、尿量減少等表現。
3、腹脹
腹脹隨著腸梗阻病情加重逐漸明顯,腹部膨隆可見腸型或蠕動波。觸診腹部張力增高,叩診呈鼓音。低位完全性腸梗阻時腹脹尤為顯著,而高位梗阻腹脹可能不明顯。先天性腸道畸形如先天性巨結腸導致的梗阻,腹脹多在新生兒期即出現并持續(xù)加重。
4、停止排便排氣
完全性腸梗阻患兒早期可能有少量排便,但隨后完全停止排便排氣。不完全性腸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氣或稀便排出。新生兒胎糞性腸梗阻表現為出生后無胎糞排出或僅排出少量胎糞。腸套疊患兒可能排出果醬樣血便,這是腸管缺血壞死的特征性表現。
5、全身癥狀
隨著腸梗阻發(fā)展,患兒可出現發(fā)熱、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全身癥狀。腸管缺血壞死時可能出現休克表現,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長期未解除的梗阻可導致腸穿孔、腹膜炎,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明顯。新生兒腸梗阻易并發(fā)敗血癥,需特別警惕。
家長發(fā)現孩子出現疑似腸梗阻癥狀時應立即就醫(yī),避免喂食或使用止痛藥物。就醫(yī)前可記錄患兒癥狀出現時間、嘔吐物性狀、排便情況等信息供醫(yī)生參考。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暴飲暴食,腹部手術后遵醫(yī)囑早期活動以防腸粘連。先天性腸道畸形患兒需定期隨訪,出現異常及時處理。腸梗阻及時診斷治療預后良好,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