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發(fā)現藏在腹內的隱形殺手——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早期可通過定期體檢、影像學檢查、高危人群篩查、觀察癥狀變化及基因檢測等方式發(fā)現。腹主動脈瘤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遺傳因素、感染或外傷等原因引起,早期無明顯癥狀,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腹痛、搏動性包塊等表現。
1、定期體檢
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聲檢查,超聲能清晰顯示腹主動脈直徑,若發(fā)現直徑超過30毫米需進一步排查。吸煙、高血壓等高危群體應縮短體檢間隔至6個月。體檢時醫(yī)生觸診腹部可能發(fā)現異常搏動感,但微小動脈瘤難以通過觸診發(fā)現。
2、影像學檢查
CT血管造影是診斷金標準,能精確測量瘤體大小和范圍,適用于疑似病例確診。磁共振血管成像無輻射風險,適合腎功能不全患者。超聲檢查經濟便捷,可作為初篩手段,但受腸氣干擾可能漏診。
3、高危人群篩查
長期吸煙者、65歲以上男性、直系親屬有動脈瘤病史者屬高危人群,建議直接進行CT篩查。馬凡綜合征等結締組織病患者需從青少年期開始監(jiān)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病風險增加,應納入重點篩查對象。
4、觀察癥狀變化
臍周或腰背部持續(xù)性鈍痛可能提示瘤體擴張,突發(fā)撕裂樣劇痛需警惕破裂。部分患者可自行觸及腹部搏動性腫塊。伴隨下肢動脈栓塞時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腸系膜缺血可能導致餐后腹痛。
5、基因檢測
家族性腹主動脈瘤患者可檢測TGFBR1/2等基因突變,陽性者需提前開始監(jiān)測。某些遺傳性血管病變如Ehlers-Danlos綜合征IV型患者,應每半年進行血管評估。基因檢測結果可指導親屬進行預防性篩查。
發(fā)現腹主動脈瘤后應嚴格控制血壓,避免劇烈運動和增加腹壓的動作。戒煙限酒,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適量進行散步等溫和運動。直徑超過50毫米或增長過快的動脈瘤需考慮手術干預,可選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或血管內支架修復術。術后需長期隨訪,監(jiān)測支架移位或內漏等并發(fā)癥。日常注意記錄血壓變化,定期復查影像學檢查,出現腹痛加劇等異常及時就醫(yī)。
相關推薦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特色醫(yī)院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腦腫瘤是顱內腫瘤嗎?
- 2 怎么清楚哪些是腫瘤哪些不是?
- 3 腫瘤是怎么形成的?
- 4 腫瘤是怎樣形成的呢?
- 5 腫瘤是如何形成的?
- 6 腫瘤是怎樣形成的呢
- 7 腫瘤如何引起的
- 8 什么是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