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陽性指的是什么意思
糞便陽性通常指糞便檢測中某項指標超出正常范圍,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感染或腫瘤等疾病。常見陽性指標包括隱血、輪狀病毒、寄生蟲卵等。
1、隱血陽性
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說明消化道存在微量出血,可能與胃潰瘍、腸息肉、結腸癌等疾病相關。出血量較少時肉眼難以察覺,需通過化學試劑檢測。長期隱血陽性需結合胃腸鏡檢查明確病因。
2、輪狀病毒陽性
兒童腹瀉患者糞便檢出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提示輪狀病毒性腸炎。該病毒通過糞口傳播,可引起發(fā)熱、水樣便及脫水。需及時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重癥患兒可考慮使用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Ⅲ等藥物。
3、寄生蟲卵陽性
糞便鏡檢發(fā)現蛔蟲卵、鉤蟲卵等寄生蟲卵,表明存在腸道寄生蟲感染。多因生食污染食物或接觸疫水導致,常伴腹痛、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阿苯達唑片、吡喹酮片等驅蟲藥可針對性治療。
4、鈣衛(wèi)蛋白陽性
糞便鈣衛(wèi)蛋白升高反映腸道炎癥活動,常見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該指標可輔助評估疾病嚴重程度,需結合結腸鏡和病理檢查確診。
5、腫瘤標志物陽性
糞便DNA檢測發(fā)現KRAS基因突變或甲基化SEPT9陽性,可能與結直腸癌相關。但需排除飲食干擾因素,最終診斷依賴腸鏡活檢病理結果。
發(fā)現糞便檢測陽性結果后,建議避免攝入動物血制品、鐵劑等干擾隱血檢測的食物,保留異常糞便樣本供復檢。日常需注意飲食衛(wèi)生,肉類充分煮熟,蔬菜水果徹底清洗。若伴隨持續(xù)腹痛、體重下降或排便習慣改變,應及時消化內科就診完善胃腸鏡、腹部CT等檢查。定期體檢中40歲以上人群推薦每1-2年進行糞便隱血篩查,高風險人群可結合糞便DNA檢測提高腫瘤早期發(fā)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