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膚癰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見誘因包括毛囊堵塞、免疫力下降、皮膚外傷、糖尿病控制不佳及個人衛(wèi)生不良。皮膚癰表現(xiàn)為紅腫熱痛的硬結,可能伴隨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1、毛囊堵塞
皮脂腺分泌旺盛或角質堆積可導致毛囊開口阻塞,形成厭氧環(huán)境促進細菌繁殖。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避免使用油膩護膚品,化膿性病灶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控制感染。
2、免疫力下降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HIV感染或放化療患者易繼發(fā)皮膚感染。伴隨乏力、反復發(fā)熱等癥狀時,需檢測淋巴細胞亞群等指標,必要時靜脈輸注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或注射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
3、皮膚屏障破損
剃須、蚊蟲叮咬或濕疹搔抓造成的微小創(chuàng)口,可能成為細菌入侵通道。外傷后應立即用碘伏消毒,已形成癰腫時需口服頭孢克洛分散片聯(lián)合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治療。
4、糖尿病代謝紊亂
血糖超過11.1mmol/L會損害中性粒細胞功能,患者常伴多飲多尿癥狀。除胰島素調控血糖外,需手術切開引流時配合使用注射用頭孢曲松鈉預防敗血癥。
5、衛(wèi)生習慣不良
共用剃須刀、不及時更換貼身衣物等行為會增加感染風險。建議每日用硫磺皂清洗患處周圍皮膚,嚴重感染需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控制炎癥擴散。
預防皮膚癰需保持規(guī)律作息與均衡飲食,每日攝入優(yōu)質蛋白如雞蛋、魚肉有助于組織修復,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柑橘類水果可增強免疫力。避免擠壓病灶,貼身衣物選擇純棉透氣材質,運動后及時清潔汗液。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血糖,出現(xiàn)直徑超過3厘米的癰腫或持續(xù)高熱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