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針灸哪個穴位
肩周炎針灸治療常用穴位主要有肩髃、肩髎、肩貞、阿是穴、曲池等。針灸需由專業(yè)中醫(yī)師操作,根據(jù)個體病情配伍穴位。
1、肩髃
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針刺可緩解肩關節(jié)前側疼痛和活動受限,常配合抬臂動作治療。該穴位對早期肩周炎粘連松解效果顯著,需注意避免深刺傷及肩關節(jié)囊。
2、肩髎
位于肩峰后下方凹陷處,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主治肩關節(jié)后側疼痛和夜間痛,對肩胛骨活動障礙有改善作用。針刺時多取側臥位,配合熱敷可增強療效。孕婦及凝血功能障礙者慎用。
3、肩貞
位于腋后紋頭上1寸,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適用于肩關節(jié)外展困難及腋窩牽涉痛,常與天宗穴配伍使用。針刺深度不宜超過1.5寸,避免刺激腋神經(jīng)。治療期間建議配合爬墻鍛煉。
4、阿是穴
即局部壓痛點,屬經(jīng)驗取穴。針對急性期炎性水腫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多采用圍刺法或電針刺激。需避開重要血管神經(jīng),每次選取2-3個最敏感壓痛點。治療后可能出現(xiàn)短暫淤青屬正?,F(xiàn)象。
5、曲池
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遠端取穴可疏導上肢氣血,改善肩臂放射痛。常與合谷穴配伍形成上下配穴法。針刺時要求針感向肩部傳導,配合主動肩關節(jié)活動效果更佳。
針灸治療期間應避免肩部受涼,可每日熱敷15-2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huán)。建議進行鐘擺運動、毛巾拉伸等康復訓練,幅度以輕微疼痛為限。飲食宜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忌食生冷辛辣。若出現(xiàn)針刺部位紅腫熱痛持續(xù)超過24小時,應及時就醫(yī)處理。治療周期通常需要10-15次,急性期每周3次,恢復期每周2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