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如何確診
大腸癌可通過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腫瘤標志物檢測、糞便潛血試驗等方式確診。大腸癌通常由遺傳因素、不良飲食習慣、腸道慢性炎癥、腺瘤性息肉惡變等原因引起,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xiàn)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體重下降等癥狀。

1、腸鏡檢查
腸鏡是確診大腸癌的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腸道黏膜病變并取活檢。腸鏡檢查分為普通腸鏡和無痛腸鏡,檢查前需清潔腸道。腸鏡能發(fā)現(xiàn)早期微小病灶,對可疑病變可進行染色放大或超聲內鏡檢查。腸鏡適用于有家族史、長期便秘腹瀉交替、便血等高危人群。檢查后可能出現(xiàn)腹脹等不適,一般可自行緩解。
2、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PET-CT等,可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和遠處轉移。CT結腸成像適用于不能耐受腸鏡者,能顯示腸壁增厚和淋巴結腫大。MRI對直腸癌分期更準確,能清晰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關系。PET-CT用于檢測全身轉移灶,指導治療方案制定。影像學檢查前需空腹,可能需要口服造影劑。
3、病理活檢
病理活檢是確診大腸癌的必要手段,通過腸鏡或手術獲取組織標本?;顧z可確定腫瘤類型、分化程度和分子特征。常見病理類型為腺癌,還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等特殊類型。免疫組化檢測MSI、KRAS等基因狀態(tài),為靶向治療提供依據(jù)。活檢報告需包含腫瘤浸潤深度、脈管侵犯等預后因素。
4、腫瘤標志物檢測
腫瘤標志物如CEA、CA19-9等輔助診斷和監(jiān)測復發(fā)。CEA在60%大腸癌患者中升高,術后持續(xù)升高提示復發(fā)可能。CA19-9在黏液性腫瘤中更敏感。標志物需動態(tài)觀察,單次輕度升高無特異性。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敏感性,但不能作為獨立診斷依據(jù)。檢測前應避免吸煙、飲酒等干擾因素。
5、糞便潛血試驗
糞便潛血試驗是篩查手段,包括化學法和免疫法。免疫法特異性高,不受飲食影響,可檢測微量出血。陽性結果需進一步腸鏡檢查排除腫瘤。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年檢測,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0歲。檢測前應避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維生素C等干擾物質。連續(xù)三次檢測可提高準確性。
確診大腸癌后應根據(jù)分期制定治療方案,早期以手術為主,中晚期需綜合治療。日常需保持膳食纖維攝入,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制品,戒煙限酒。規(guī)律運動有助于降低復發(fā)風險,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和腫瘤標志物,監(jiān)測復發(fā)轉移。出現(xiàn)排便異常、消瘦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保持良好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可改善預后。
相關推薦
02:14
02:28
01:59
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