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的危害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疾病,可能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丙肝的危害主要有肝功能損害、肝硬化進展、肝癌風險增加、全身多系統(tǒng)受累、母嬰垂直傳播等。

1、肝功能損害
丙肝病毒持續(xù)感染會引發(fā)肝細胞炎癥壞死,長期可導致轉氨酶升高、膽紅素代謝異常等肝功能異常表現(xiàn)。患者可能出現(xiàn)乏力、食欲減退、黃疸等癥狀。早期可通過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中晚期需使用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片等直接抗病毒藥物。
2、肝硬化進展
約20%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20-30年后會發(fā)展為肝硬化,表現(xiàn)為門靜脈高壓、脾功能亢進、腹水形成等。肝硬化代償期可使用扶正化瘀膠囊改善纖維化,失代償期需進行肝移植評估。定期檢測肝臟彈性成像有助于監(jiān)測纖維化程度。
3、肝癌風險增加
丙肝相關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5%概率發(fā)展為肝細胞癌。病毒核心蛋白可通過調(diào)控細胞周期促進癌變。建議每6個月進行甲胎蛋白檢測和肝臟超聲篩查,確診后可選用侖伐替尼膠囊等靶向藥物或經(jīng)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
4、全身多系統(tǒng)受累
丙肝病毒可誘發(fā)冷球蛋白血癥、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等肝外表現(xiàn),與病毒復制引起的免疫復合物沉積有關。合并冷球蛋白血癥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皮膚紫癜、關節(jié)痛等癥狀,需采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控制免疫反應。
5、母嬰垂直傳播
丙肝病毒母嬰傳播概率約5%,主要發(fā)生在分娩過程中。病毒載量超過10^6 IU/ml或合并HIV感染時風險顯著增加。妊娠期不建議抗病毒治療,新生兒需在出生后18個月進行抗體檢測,確診后使用格卡瑞韋哌侖他韋片治療。
丙肝患者應嚴格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E軟膠囊等抗氧化劑。建議每3-6個月監(jiān)測肝功能、病毒載量等指標,肝硬化患者還需定期進行胃鏡篩查食管靜脈曲張。接種甲肝和乙肝疫苗可預防重疊感染加重肝損傷。
相關推薦
02:00
02:04
02:00
01:33
0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