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厘米水泡不挑破多數情況下可以自行消退,但需根據水泡成因、部位及是否感染等因素綜合判斷。水泡處理方式主要有保持清潔、避免摩擦、觀察變化、及時就醫(yī)。
用溫和肥皂水清洗水泡周圍皮膚,避免使用酒精或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劑,防止破壞皮膚屏障。
覆蓋無菌敷料或軟質繃帶保護水泡,減少衣物或外力摩擦,防止水泡破裂導致感染風險增加。
每日檢查水泡顏色、滲出液性狀及周圍皮膚狀態(tài),若出現紅腫熱痛或膿性分泌物需立即就醫(yī)。
位于關節(jié)、足底等易受壓部位或伴隨發(fā)熱等癥狀時,建議由醫(yī)生評估是否需無菌穿刺引流。
恢復期間避免抓撓水泡,可適當抬高患肢促進液體吸收,若3-5天未消退或持續(xù)增大應就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