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主要表現為宮頸柱狀上皮外移,外觀呈紅色顆粒狀改變,多伴隨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等癥狀,常見于雌激素水平波動、慢性宮頸炎、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等疾病。
青春期或妊娠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升高,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移形成紅色糜爛樣改變,表面光滑無出血,通常無須治療。
慢性宮頸炎導致的糜爛可見宮頸充血水腫,分泌物呈黃色粘稠狀,可能與細菌或支原體感染有關,需使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環(huán)素、甲硝唑治療。
宮頸上皮內瘤變引起的糜爛伴表面血管增生,易發(fā)生接觸性出血,需通過宮頸錐切術或激光治療,并定期進行HPV篩查。
宮頸癌早期糜爛區(qū)質地脆硬,邊緣不規(guī)則,晚期可出現菜花樣腫物,需結合活檢確診,治療方法包括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和放化療。
建議每年進行宮頸TCT和HPV聯(lián)合篩查,避免頻繁陰道沖洗,保持會陰清潔干燥,出現異常出血或分泌物增多應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