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鏡檢查主要用于診斷肛門、直腸下端疾病,可直觀觀察黏膜病變、出血點及異常增生,是篩查痔瘡、肛裂、直腸息肉等疾病的常規(guī)手段。
肛門鏡能清晰顯示內(nèi)痔的位置、大小及充血程度,區(qū)分內(nèi)痔與外痔。典型表現(xiàn)為齒狀線以上黏膜靜脈叢迂曲擴張,伴出血時可見活動性滲血點。對于反復便血患者,可排除直腸腫瘤等器質(zhì)性疾病。
通過鏡檢可觀察肛管皮膚全層縱行裂傷,急性期裂口新鮮呈線狀,慢性期可見哨兵痔或纖維化潰瘍。結合肛門疼痛、便血癥狀,能明確區(qū)分肛裂與其他肛周疾病。
可檢出距肛緣10厘米以內(nèi)的腺瘤性或炎性息肉,表現(xiàn)為黏膜表面隆起性病變,需進一步病理檢查判斷性質(zhì)。對于家族性息肉病等高危人群具有早期篩查價值。
鏡下可見直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形成,常見于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等。能評估炎癥范圍及嚴重程度,指導局部用藥方案制定。
對直腸癌的早期病變?nèi)琊つご植凇⒉嘶幽[物有提示作用,但確診需結合腸鏡與病理。對于肛門癌可觀察病灶浸潤范圍,評估手術可行性。
檢查前需排空糞便,術后可能出現(xiàn)短暫腹脹不適。日常應保持膳食纖維攝入,避免久坐久站,出現(xiàn)便血、肛門墜脹等癥狀時需及時復查。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肛門鏡篩查,配合糞便潛血試驗提高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