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通常無須骨髓穿刺確診,多數(shù)情況下可通過血常規(guī)、血清鐵蛋白等檢查明確診斷。骨髓穿刺僅適用于常規(guī)檢查無法確診或疑似合并其他血液疾病時。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主要依賴外周血檢查。血常規(guī)可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平均紅細胞體積降低,血清鐵蛋白水平下降是特異性指標,結合轉鐵蛋白飽和度、總鐵結合力等結果即可明確。骨髓穿刺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僅在患者鐵劑治療無效、血象異常無法用缺鐵解釋,或需要鑒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疾病時考慮。典型缺鐵性貧血的骨髓象表現(xiàn)為細胞外鐵消失、幼紅細胞內鐵顆粒減少,但這類特征性改變并非診斷必需。
當患者存在長期慢性失血史、鐵攝入不足等高危因素,同時伴隨乏力、蒼白等典型癥狀時,結合實驗室檢查即可臨床診斷。部分特殊情況下需骨髓穿刺輔助判斷,如老年患者出現(xiàn)難治性貧血需排除骨髓纖維化,或兒童患者鐵劑治療效果不佳需評估鐵代謝異常。骨髓穿刺能直接觀察骨髓造血功能及鐵儲備情況,但操作存在出血、感染等風險,臨床應嚴格掌握適應癥。
確診缺鐵性貧血后應積極尋找病因,成年女性需排查月經量過多,中老年患者需警惕消化道腫瘤。治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和鐵代謝指標,日常注意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富含鐵食物的攝入,同時配合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若出現(xiàn)發(fā)熱、骨痛等異常情況需及時復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