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怎么引起的疾病
心力衰竭可能由心肌損傷、心臟負荷過重、心律失常、心臟結構異常、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心力衰竭是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導致全身組織器官供血不足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癥狀。
1、心肌損傷
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會導致心肌細胞壞死或功能受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心肌缺血缺氧,長期缺血可導致心肌纖維化。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引起心肌細胞水腫和溶解。這些病變會減弱心臟收縮力,逐漸發(fā)展為心力衰竭。治療需針對原發(fā)病,如使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調節(jié)血脂,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改善心肌供血,輔酶Q10膠囊營養(yǎng)心肌。
2、心臟負荷過重
長期高血壓使左心室后負荷增加,肺動脈高壓增加右心室負荷。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關閉不全等瓣膜病會導致心臟做功增加。容量負荷過重常見于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心臟長期超負荷工作最終會導致心肌代償性肥厚和擴張,進而發(fā)生心力衰竭。治療需控制血壓,使用纈沙坦膠囊減輕心臟負荷,呋塞米片減少血容量。
3、心律失常
持續(xù)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顫、室速會增加心肌耗氧,減慢型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會減少心輸出量。心律失常導致心臟充盈和射血功能異常,長期未糾正會引起心臟擴大和收縮功能下降。治療需糾正心律失常,如使用鹽酸胺碘酮片控制快速心律失常,鹽酸伊伐布雷定片減慢竇性心律。
4、心臟結構異常
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lián)癥等會導致心臟血流動力學異常。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原發(fā)性心肌病會直接損害心臟結構。心包疾病如縮窄性心包炎限制心臟舒張。這些結構改變會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最終發(fā)展為心力衰竭。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如使用地高辛片增強心肌收縮力,螺內酯片抗心肌纖維化。
5、慢性疾病
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系統(tǒng)性疾病會間接損害心臟功能。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導致糖尿病心肌病,尿毒癥毒素會抑制心肌收縮,肺心病增加右心負荷。這些慢性疾病通過多種機制參與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需控制基礎疾病,如使用鹽酸二甲雙胍片控制血糖,碳酸鑭咀嚼片降低血磷。
心力衰竭患者需嚴格限制鈉鹽攝入,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克。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避免劇烈運動。監(jiān)測每日體重變化,控制液體入量。遵醫(yī)囑規(guī)律服藥,定期復查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出現(xiàn)氣促加重、下肢水腫明顯等癥狀時及時就醫(yī)。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病情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