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床長白色的顆粒狀突起怎么回事
牙床長白色的顆粒狀突起可能由口腔潰瘍、黏液腺囊腫、鵝口瘡、扁平苔蘚或皰疹性口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用藥、抗感染治療或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
1、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的淺表性損傷,可能與免疫力下降、維生素缺乏或局部創(chuàng)傷有關,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白色凹陷伴紅腫疼痛。可遵醫(yī)囑使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冰硼散或西地碘含片緩解癥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黏液腺囊腫
唾液腺導管阻塞導致黏液潴留形成囊腫,常見于下唇內側,呈半透明藍白色小泡,質地柔軟。較小的囊腫可能自行消退,較大者需手術切除,術后可配合使用康復新液含漱預防感染。
3、鵝口瘡
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變,多見于嬰幼兒或免疫力低下者,表現為乳白色偽膜樣斑塊。需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局部涂抹,哺乳期母親乳頭需同步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潔。
4、扁平苔蘚
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口腔表現,可能與免疫異常相關,特征為網狀或樹枝狀白色條紋??蛇x用曲安奈德口腔軟膏局部涂抹,嚴重時需聯合他克莫司軟膏治療。
5、皰疹性口炎
單純皰疹病毒初次感染所致,常見于兒童,表現為簇集性小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需早期使用阿昔洛韋乳膏,配合利巴韋林顆??共《荆l(fā)熱時可用布洛芬混懸液退熱。
日常應保持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輕柔刷牙,避免過硬或過燙食物刺激病變部位。建議每日用生理鹽水漱口3-4次,觀察白色顆粒變化情況。若伴隨持續(xù)疼痛、出血或發(fā)熱,或病變兩周未消退,需及時就診口腔黏膜科或口腔頜面外科,進行真菌培養(yǎng)、病理活檢等明確診斷。哺乳期母親發(fā)現嬰兒口腔白膜時,應同時檢查自身乳頭是否有真菌感染跡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