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性吐血
陽性吐血可能與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因素有關。建議立即就醫(yī)明確病因,避免延誤治療。
1、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陽性吐血的常見原因,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有關。典型表現為嘔血伴黑便,出血量大時可出現休克。需通過胃鏡檢查確診,可遵醫(yī)囑使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膠體果膠鉍膠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等藥物聯合治療。
2、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
肝硬化患者易出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表現為突發(fā)大量嘔血,常伴面色蒼白、心悸等癥狀。需緊急內鏡下止血治療,可選用注射用生長抑素、醋酸奧曲肽注射液等藥物降低門靜脈壓力。
3、急性胃黏膜病變
應激、酒精或藥物刺激可能導致急性胃黏膜糜爛出血。嘔血量一般較少,多伴有上腹疼痛。胃鏡下可見彌漫性黏膜充血糜爛,建議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硫糖鋁混懸凝膠等藥物保護胃黏膜。
4、胃癌
中晚期胃癌侵蝕血管可引起嘔血,常伴消瘦、貧血等消耗癥狀。胃鏡活檢可明確診斷,需根據分期選擇手術切除或化療,常用藥物包括卡培他濱片、奧沙利鉑注射液等。
5、血液系統(tǒng)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可能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引發(fā)消化道出血。需完善血常規(guī)、骨髓穿刺等檢查,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治療,如使用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醋酸潑尼松片等藥物。
出現陽性吐血時應立即禁食禁水,保持側臥位防止誤吸,記錄嘔血量及性狀。治療期間避免粗糙、辛辣食物,選擇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恢復期需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和胃鏡,遵醫(yī)囑調整用藥方案,注意觀察大便顏色變化,出現頭暈、心悸等失血癥狀需及時返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