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巨結腸怎么治療
新生兒巨結腸可通過保守治療、灌腸療法、藥物治療、腸造瘺術、根治性手術等方式治療。新生兒巨結腸通常由遺傳因素、腸神經(jīng)元發(fā)育異常、腸管缺血、感染、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
1、保守治療
適用于短段型或超短段型巨結腸患兒。通過肛門擴張器每日擴張肛門括約肌,配合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家長需記錄患兒排便頻率與腹脹程度,若保守治療1-2周無效需及時調(diào)整方案。保守治療期間應使用母乳喂養(yǎng),避免配方奶加重腹脹。
2、灌腸療法
采用生理鹽水或開塞露進行結腸灌洗,每日1-2次幫助排出淤積糞便。灌腸時使用細軟導管避免損傷腸黏膜,灌入液體溫度需保持在37℃左右。該方法可暫時緩解腸梗阻癥狀,但無法根治病因,適用于術前腸道準備或暫時無法手術的患兒。
3、藥物治療
可遵醫(yī)囑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促進排便,或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對于合并小腸結腸炎者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鈉注射液抗感染。藥物治療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不可自行調(diào)整劑量或停藥。
4、腸造瘺術
對于長段型巨結腸或合并嚴重小腸結腸炎的患兒,需先行結腸造瘺術緩解癥狀。手術將病變近端正常腸管提出腹壁造口,使糞便直接排出。待患兒體重超過5公斤且炎癥控制后,再行二期根治手術。術后需每日消毒造瘺口并觀察腸管血運情況。
5、根治性手術
經(jīng)肛門Soave術或腹腔鏡輔助Swenson術是主流術式,徹底切除病變腸段并將正常腸管與肛門吻合。手術適宜年齡為3-6個月,術前需通過灌腸和抗生素準備腸道。術后可能出現(xiàn)吻合口漏、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需定期隨訪評估排便功能。
家長應每日記錄患兒排便次數(shù)與性狀,觀察有無腹脹、嘔吐等腸梗阻表現(xiàn)。母乳喂養(yǎng)期間母親需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術后康復期可順時針按摩嬰兒腹部促進腸蠕動,定期復查肛門直腸測壓評估功能恢復情況。若發(fā)現(xiàn)排便困難、體重增長緩慢等異常需立即返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