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分類有什么
濕疹根據臨床表現和病因可分為接觸性濕疹、特應性濕疹、脂溢性濕疹、乏脂性濕疹和淤積性濕疹等類型。
1、接觸性濕疹
接觸性濕疹主要由皮膚接觸外界刺激物或過敏原引起,常見于手部、面部等暴露部位。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伴瘙癢,嚴重時可出現滲出和結痂。治療需避免接觸致敏原,局部可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或他克莫司軟膏,嚴重時需口服氯雷他定片。
2、特應性濕疹
特應性濕疹與遺傳過敏體質相關,好發(fā)于嬰幼兒面頰、肘窩等部位。特征為皮膚干燥、劇烈瘙癢和反復發(fā)作。護理需保持皮膚濕潤,可使用尿素軟膏配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必要時口服西替利嗪糖漿控制癥狀。
3、脂溢性濕疹
脂溢性濕疹多見于頭皮、眉弓等皮脂腺豐富區(qū)域,與馬拉色菌感染有關。表現為油膩性鱗屑伴輕度紅斑,嬰兒稱乳痂。治療可用酮康唑洗劑清洗,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乳膏,避免過度清潔刺激皮膚。
4、乏脂性濕疹
乏脂性濕疹常見于老年人下肢,因皮脂分泌減少導致皮膚屏障受損。表現為干燥裂紋伴脫屑,冬季加重。需減少洗澡頻率,沐浴后立即涂抹凡士林軟膏,嚴重時短期使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
5、淤積性濕疹
淤積性濕疹繼發(fā)于下肢靜脈功能不全,表現為小腿下1/3色素沉著、皮膚增厚和潰瘍。需抬高患肢改善循環(huán),使用彈力襪壓迫治療,局部涂抹鹵米松乳膏控制炎癥,合并感染時加用莫匹羅星軟膏。
濕疹患者日常應避免搔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洗澡水溫不超過38℃。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保持規(guī)律作息。特應性濕疹患者需注意環(huán)境過敏原控制,定期使用保濕劑修復皮膚屏障。所有類型濕疹若持續(xù)加重或繼發(fā)感染,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