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腸梗阻怎么治療
術后腸梗阻可通過胃腸減壓、藥物治療、營養(yǎng)支持、中醫(yī)調理、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術后腸梗阻可能與麻醉影響、腹腔粘連、電解質紊亂、腸道炎癥、機械性梗阻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脹、嘔吐、排便排氣停止、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等癥狀。
1、胃腸減壓
通過鼻胃管引流胃腸內容物降低腸腔壓力,緩解腹脹嘔吐。需配合禁食禁水,每日記錄引流液性狀和量。適用于早期麻痹性腸梗阻或部分機械性梗阻,操作時需注意防止誤吸和黏膜損傷。
2、藥物治療
可遵醫(yī)囑使用注射用生長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促進胃腸蠕動,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控制腹腔感染。藥物需根據梗阻類型選擇,機械性梗阻禁用促動力藥,感染性梗阻需聯合抗生素。
3、營養(yǎng)支持
通過靜脈輸注葡萄糖注射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等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嚴重者需輸注人血白蛋白。梗阻緩解后逐步過渡至腸內營養(yǎng),首選短肽型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需監(jiān)測肝腎功能和出入量。
4、中醫(yī)調理
采用大承氣湯灌腸刺激腸蠕動,針灸足三里、上巨虛等穴位調節(jié)胃腸功能。適用于術后功能性腸梗阻,需由中醫(yī)師評估體質后實施,禁用于完全性機械梗阻。
5、手術治療
對于絞窄性腸梗阻或保守治療無效者,需行腸粘連松解術或腸切除吻合術。術前需完善腹部CT評估梗阻部位,術后需加強抗感染治療并早期下床活動預防再粘連。
術后腸梗阻患者恢復期應遵循流質-半流質-普食的漸進飲食原則,避免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每日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促進腸蠕動,記錄排便排氣情況。術后2周內避免劇烈運動,但需堅持床邊活動,若出現持續(xù)腹痛或發(fā)熱需立即復診。長期臥床者需使用彈力襪預防靜脈血栓,家屬應協(xié)助記錄每日腹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