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浸潤性癌是什么意思
非浸潤性癌是指癌細胞局限于上皮層內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惡性病變,主要包括導管原位癌、小葉原位癌等類型。

1. 病理特征
非浸潤性癌的癌細胞未穿透基底膜向周圍組織擴散,顯微鏡下可見腫瘤細胞排列紊亂但邊界清晰。導管原位癌發(fā)生于乳腺導管上皮,小葉原位癌起源于乳腺小葉末梢導管,兩者均屬于癌前病變階段。病理診斷需通過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標本的免疫組化檢查確認。
2. 臨床表現
多數非浸潤性癌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乳腺非浸潤性癌可能觸及無痛性腫塊或出現乳頭溢液。影像學檢查可見乳腺X線攝影顯示簇狀微鈣化灶,超聲檢查表現為邊界不清的低回聲結節(jié)。這類病變通常在乳腺癌篩查中被發(fā)現,占新發(fā)乳腺癌病例的較大比例。
3. 發(fā)展風險
非浸潤性癌具有進展為浸潤性癌的潛在風險,其中高級別導管原位癌10年內進展概率較高。小葉原位癌被視為風險標志物,其患者后續(xù)發(fā)生浸潤性小葉癌或導管癌的風險顯著增加。相關危險因素包括雌激素受體陽性、腫瘤體積較大以及年輕發(fā)病等。
4. 治療原則
標準治療包括保乳手術聯(lián)合放療或全乳切除術,激素受體陽性者需接受他莫昔芬等內分泌治療。對于低級別小病灶可考慮密切隨訪,但需每6-12個月進行乳腺MRI或超聲復查。治療決策需綜合考量病灶范圍、病理分級以及患者意愿等因素。
5. 預后管理
非浸潤性癌患者10年生存率接近100%,但需終身監(jiān)測復發(fā)跡象。建議保持規(guī)律運動,控制體重指數在正常范圍,限制酒精攝入。術后5年內應每6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每年進行乳腺影像學檢查,同時關注對側乳腺癌發(fā)生風險。
確診非浸潤性癌后應避免高脂飲食和吸煙,定期進行有氧運動有助于調節(jié)雌激素水平。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入,必要時在醫(y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保持規(guī)律作息與良好心態(tài)對預防疾病進展具有積極作用,出現新發(fā)腫塊或皮膚改變應及時就醫(yī)復查。
相關推薦
02:28
02:04
02:09
02:05
02:03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診斷癌癥和明確癌癥有什么不同
- 2 人為什么得癌癥癌癥能治好
- 3 得癌癥怎么引起的
- 4 怎么不得癌癥
- 5 癌癥是怎么形成的
- 6 癌癥是怎么得的
- 7 得的是不是癌癥
- 8 癌癥是怎么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