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止瀉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寒凝疼痛、肝胃不和、嘔吐泄瀉等病癥。
1、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熱味辛,能溫通經(jīng)脈,對寒邪引起的脘腹冷痛、疝氣疼痛、痛經(jīng)等有緩解作用。其有效成分吳茱萸堿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炎癥反應(yīng)。寒濕型胃痛患者可配伍干姜、高良姜增強溫中效果,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2、疏肝下氣
該藥歸肝經(jīng),能疏解肝郁氣滯,改善胸脅脹滿、噯氣吞酸等癥狀。與黃連配伍組成的左金丸,常用于肝火犯胃導致的嘔吐反酸。使用時需注意情緒調(diào)節(jié),避免與辛辣刺激食物同服。
3、燥濕止瀉
吳茱萸對脾胃虛寒引起的久瀉不止、五更泄瀉效果顯著,常與補骨脂、肉豆蔻同用。其揮發(fā)油成分可抑制腸道平滑肌痙攣,減少排便次數(shù)。腹瀉伴發(fā)熱或便血者不宜使用。
4、降逆止嘔
對于胃寒氣逆的嘔吐清水、妊娠惡阻,吳茱萸能溫胃降逆??膳湮樯?、半夏增強止嘔功效,如吳茱萸湯。嘔吐物帶血或呈咖啡色時禁用,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
5、外用引火下行
研末醋調(diào)敷足心涌泉穴,可治療口舌生瘡、高血壓等上熱下寒證。所含去甲烏藥堿能擴張外周血管,但皮膚破損或過敏體質(zhì)者禁用外敷。
使用吳茱萸需辨證施治,常規(guī)煎服用量3-10克,過量可能引起心悸、頭暈等不良反應(yīng)。孕婦及陰虛陽亢者慎用,忌與寒涼藥物同服。建議在中醫(yī)師指導下配伍使用,服藥期間注意腹部保暖,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膩。出現(xiàn)口唇麻木、惡心等中毒癥狀應(yīng)立即停用并就醫(yī)。
相關(guān)推薦
01:50
03:34
03:11
03:02
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