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防暑為先,不忘養(yǎng)陽
養(yǎng)生保健編輯
健康科普君
關(guān)鍵詞: #防暑
養(yǎng)生保健編輯
健康科普君
關(guān)鍵詞: #防暑
夏至過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將進入仲夏,這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已經(jīng)到來。夏至過后一段時間,氣溫繼續(xù)上升。大約二三十天后,通常是最熱的天氣。所以有句話叫“夏至不熱”。夏至過后,立秋前,夏熱為盛,人在高溫天氣下容易中暑。特別是長時間在戶外,需要在烈日下工作的人,中暑的可能性會更大。因此,夏至后,防暑第一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中醫(yī)認為,夏邪,其致病性具有炎熱、升散、濕邪等特點。夏邪是一種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
(1)暑為陽邪,性炎熱,暑邪傷人,可見陽熱癥狀,如壯熱、心煩、面紅、脈洪大等。
(2)暑多升散,耗氣傷津擾神,暑為陽邪,陽性升發(fā),所以暑邪侵入人體,多直入氣分,可引起原因發(fā)泄和出汗。
(3)夏季多濕,夏季邪惡常伴有濕邪侵犯人體。因此,除了發(fā)燒、口渴等炎熱癥狀外,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四肢困倦、胸悶嘔吐、大使腹瀉不適等濕阻癥狀。
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多數(shù)中暑都是指陽暑?;颊叽蠖嘣诹胰障鹿ぷ?,或長途行走,或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高的環(huán)境下長期工作,突然出現(xiàn)頭暈、胸悶、高燒、出汗、身體如果燒炭、紅眼睛、易怒、口渴、出汗、喘氣等。這種中暑通常是嚴重和危急的。
為了防止陽光和夏天,我們應(yīng)該注意在夏天外出時準備防曬設(shè)備,如雨傘、雨帽、太陽鏡、防曬霜等,準備足夠的飲用水、冷飲和防暑降溫藥物,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仁丹、風油精華等,以備緊急使用。避免在戶外曬太陽,然后突然進入空調(diào)室內(nèi);或者在出汗時洗澡或喝冷飲。
陰暑更為常見。在夏天,我們有時晚上睡在室外,或坐在寒冷潮濕的地方,或長時間乘涼,或運動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洗,或立即快速喝大量冷開水或冷飲,或睡覺時被風扇強風吹走,這會導致風、寒冷和濕邪侵襲身體,導致“陰暑”。由于濕性粘滯,陰暑病程較長。同時,病原微生物會乘虛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甚至口眼歪斜,誘發(fā)中風和半身癱瘓。
陰暑治療以祛暑解表、化濕、中為主,選用香草散(香草、白扁豆、厚樸)。藿香正氣丸(液、膠囊)等中成藥。
中暑急救原則:脫離熱源環(huán)境,迅速降溫,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中醫(yī)治療以清熱解暑為主。治療方法:
①將病人扶到陰涼處躺下,墊高頭部解開衣褲,有利于散熱;
②補充水分和電解質(zhì),最好是淡鹽水;以及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清熱解暑藥。
③在患者頭部、腋窩、大腿根部放置濕毛巾、冰塊、冰袋,加速散熱;
④如果休克嚴重,抬高患者的腳可以緩解休克癥狀,并立即將患者送往醫(yī)院,采取更專業(yè)的綜合對癥治療措施來處理并發(fā)癥,防止腦水腫。中暑應(yīng)及時就醫(yī),嚴重危及患者生命。
在高溫環(huán)境下,人們可能首先出現(xiàn)“先兆中暑”,如出汗、口渴、虛弱、頭暈、頭暈、耳鳴、惡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等。此時,如果及時轉(zhuǎn)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水和鹽,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
夏季飲食應(yīng)清淡易消化,可多喝綠豆湯、紅豆粳米粥、荷葉粥、蓮子百合粥或薄荷粥。以下是一些夏季飲食療法:
①清熱益氣粥:西洋參5克,麥冬、石斛、西瓜皮10克,粳米100克,適量冰糖。首先用布包裹西洋參、麥冬和石斛,用水煎30分鐘,去渣留汁約500毫升。西瓜皮洗凈,切成細絲,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用冰糖調(diào)味。清熱益氣,生津止渴。
②蘆根綠豆粥:新鮮蘆根100克,綠豆50克,粳米100克。將蘆根切短,用水煎半小時,取出殘渣,然后加入綠豆和粳米一起煮,直到綠豆腐爛。你可以在粥中加入適量的鹽或冰糖來調(diào)味。清熱養(yǎng)胃,解熱解渴。
③冬瓜扁豆粥:白扁豆20克,冬瓜(帶皮)適量,粳米100克。白扁豆洗凈浸泡1小時,冬瓜切片或塊,和粳米一起煮粥,加入適量鹽食用。健脾祛濕消暑。
④荷葉蓮藕粥:鮮荷葉1片,鮮荷藕適量,粳米100克。先將荷葉洗凈切碎,放入鍋中加水煎湯,濾出500毫升左右的汁液,然后將蓮藕洗凈切成小粒,加入汁液中煮成粥,加入白糖調(diào)味后食用。清熱解暑,和胃。
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可以意識到和理解真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中醫(yī)健康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中醫(yī)認為,夏天陽氣盛開,從夏至開始,陽極陰,陰氣在里面;夏至也是所謂的“陰陽死”季節(jié),俗話說“夏至陰長”,也就是說,雖然天氣炎熱,但陰已經(jīng)開始生長。
在中國古代,夏至分為三候:一次鹿角解;二次蟬鳴;三次半夏生。麋鹿雖然屬于同科,但古人認為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陰氣在夏至出生,陽氣開始衰退,所以陽性鹿角開始脫落。麋鹿是陰的,所以它在冬至的角落里脫落;男人知道夏至后,他們會因為感陰而鼓起翅膀;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草藥,因出生在仲夏的沼澤或水田中而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而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鹿角(鹿角)、蟬(蟬蛻)、半夏常用中藥,它們的生長蘊含著自然陰陽變化的道理。俗話說:冬至養(yǎng)生,夏至治病,一安內(nèi),一繁華。熱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因此,一方面要符合夏季陽盛的特點,防暑降溫,避免夏季傷氣陰。另一方面要注意保護陽氣,符合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的養(yǎng)生規(guī)律。
夏至養(yǎng)陽,遵守“三忌”
第一,避免夜臥貪涼。夜間吹冷風,尤其是頭部受風邪影響,容易造成陽氣損傷。二是避免用冷水洗澡。夏天,人們的汗孔大多處于發(fā)泄狀態(tài)。冷水洗澡使外來寒氣容易侵入人體。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手足畏寒、小腿抽筋、背部發(fā)冷等癥狀。老人和兒童應(yīng)特別注意。第三,避免肆食生冷。夏季日常食用冷飲等,易引起脾胃虛寒證,可表現(xiàn)為胃痛、腹瀉、完谷不化等。女性可能有痛經(jīng)、月經(jīng)紊亂、月經(jīng)量減少甚至閉經(jīng)。
夏至養(yǎng)陽,避寒措施主要包括:1、防止腹部感冒,睡覺時必須覆蓋“腹部”,盡量吃溫暖的飲食,不要吃冷飲,冷食;2。防止身體感冒,防止頭、腳、身體感冒,主要是正確使用風扇和空調(diào),不要晚上睡覺,更不用說運動后立即用冷水沖洗頭、淋浴了。3.適當?shù)爻砸恍┙?,溫暖陽氣,民間說“冬天吃蘿卜夏天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處方”。
另外,推薦幾種夏季養(yǎng)陽的中藥:
1.生姜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本品辛散溫通,能出汗解表,祛風散寒,溫肺散寒,溫中散寒。功能弱,主要用于風寒輕證,可煮水或配紅糖、蔥炒服。夏天可以加生姜煮湯煮粥,幫助身體通陽散寒。
2.蔥白是蔥近根的鱗莖。辛,溫,歸肺,胃經(jīng)。本品辛溫不燥,具有出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藥力弱,可用于風寒感冒的輕證??梢詥为氂瞄_水,也可以和淡豆豉一起用,比如蔥醬湯。也可以外用。搗碎后,將肚臍外敷,然后用溫熨燙,可以通陽散寒,治陰寒腹痛。
3。黃芪是蒙古黃芪或豆科植物莢膜黃芪的根。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本品甘溫補脾,善于升起下沉中的焦陽氣,補肺氣,能“直達皮膚肌肉,固護衛(wèi)陽,豐富表分”,既有止汗作用,又有助于出汗。能支撐正氣,托毒外出,還能促進氣血運行和血液化生。生用(生黃芪)偏向于走表利水,熱用(熱黃芪)偏向于溫補脾胃。夏季最好使用生黃芪,用量5-10克,大棗3-5片,煮水或沖泡代茶飲料。

4。五味子是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藤本植物北五味子(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華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實。甘,酸,溫。歸肺、心、腎經(jīng)。本品酸味明顯,一般視為酸溫收澀藥。但五味子不僅能收斂肺部,收斂陰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本品“主益氣”因此,本品具有益氣作用,能“酸甘養(yǎng)陰生津”,具有良好的生津止渴作用,還能養(yǎng)心安神。夏熱消耗傷氣津,心煩口渴,可與山楂開水一起服用。五味子10克,山楂30克,加水煮爛,加入適量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