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經常有什么并發(fā)癥
肛腸科編輯
健康科普君
肛腸科編輯
健康科普君
結腸息肉可能引發(fā)腸梗阻、腸套疊、貧血、癌變等并發(fā)癥。結腸息肉是突出于結腸黏膜表面的異常生長組織,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癥刺激等因素有關。

體積較大的息肉可能堵塞腸腔導致機械性腸梗阻。患者會出現腹脹、排便困難、嘔吐等癥狀。腸梗阻急性發(fā)作時需禁食并急診手術解除梗阻,常用術式包括腸段切除術或內鏡下息肉電切術。長期存在梗阻風險者建議定期復查腸鏡。
帶蒂息肉可能成為腸套疊的起點點,常見于兒童患者。典型表現為陣發(fā)性腹痛、果醬樣大便和腹部包塊。確診后需立即通過空氣灌腸復位或手術治療。反復發(fā)作腸套疊者應通過結腸鏡檢查明確息肉性質。
表面糜爛的息肉可引起慢性失血,長期便血會導致缺鐵性貧血?;颊呖赡艹霈F乏力、面色蒼白等表現。除補充鐵劑如琥珀酸亞鐵片外,需通過腸鏡下止血或切除息肉解決出血源。建議貧血患者完善糞便隱血試驗篩查。

腺瘤性息肉存在惡變風險,絨毛狀腺瘤癌變概率較高。癌變早期多無特殊癥狀,隨進展可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等。發(fā)現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確診癌變則需追加根治性手術。所有切除的息肉均應送病理檢查。
息肉表面潰瘍可能繼發(fā)細菌感染,引發(fā)局部結腸炎或膿腫形成。表現為發(fā)熱、腹痛加重和血象升高。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時引流膿液。合并憩室炎等基礎疾病者更易出現此類并發(fā)癥。

建議結腸息肉患者每1-3年復查腸鏡監(jiān)測變化,日常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限制紅肉攝入。出現持續(xù)腹痛、便血或排便習慣改變時應及時就診。術后患者需遵醫(yī)囑定期隨訪,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創(chuàng)面出血。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者需嚴格控制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