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常見分類和形成原因
肛腸科編輯
健康萬事通
肛腸科編輯
健康萬事通
痔瘡通常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類,主要與長期便秘、久坐久站、妊娠腹壓增高等因素有關。

內痔位于齒狀線以上,由直腸黏膜下靜脈叢曲張形成。早期表現(xiàn)為無痛性便血,血液呈鮮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嚴重時可能出現(xiàn)痔核脫出。長期用力排便、慢性腹瀉或妊娠期盆腔充血可能誘發(fā)內痔。輕度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改善,反復出血需考慮膠圈套扎術或硬化劑注射治療。
外痔發(fā)生于齒狀線以下,由肛管皮下靜脈叢擴張形成。典型癥狀為肛門異物感、潮濕瘙癢,血栓性外痔會出現(xiàn)劇烈疼痛和紫色硬結。久坐、辛辣飲食或肛門局部感染是常見誘因。急性期可采用高錳酸鉀坐浴緩解,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行血栓剝離術。
混合痔兼具內痔和外痔特征,靜脈曲張跨越齒狀線上下。患者同時存在便血和肛門不適,嚴重時痔核呈環(huán)狀脫出。長期腹壓增高如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可能加重病情。初期可用復方角菜酸酯栓緩解癥狀,Ⅲ度以上混合痔多需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治療。

直腸靜脈缺乏靜脈瓣,長期直立姿勢使血液回流困難。便秘時用力屏氣會使腹壓驟增,導致靜脈叢擴張迂曲。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更易出現(xiàn)痔靜脈代償性擴張。改善排便習慣和避免久蹲能有效預防,合并門脈高壓需同時治療原發(fā)病。
年齡增長導致肛墊支持結構松弛,黏膜下肌和彈性纖維退化使痔核易脫垂。遺傳因素可能影響結締組織強度,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傾向。提肛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量,重度脫垂需行痔動脈結扎術或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

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飲水量和30克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西藍花等富含纖維的食物。避免連續(xù)久坐超過1小時,建議每半小時起身活動。便后清潔使用溫水沖洗,慎用刺激性廁紙。若出現(xiàn)持續(xù)便血、痔核嵌頓或劇烈疼痛,應及時到肛腸科就診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