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便秘檢查方法介紹
肛腸科編輯
醫(yī)路陽光
肛腸科編輯
醫(yī)路陽光
新生兒便秘可通過腹部觸診、肛門指檢、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胃腸功能評估等方法診斷。新生兒便秘可能與喂養(yǎng)不當、先天性巨結腸、甲狀腺功能減退、腸道菌群失調、藥物影響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排便間隔延長、糞便干硬、排便費力、腹脹、食欲下降等癥狀。

腹部觸診是新生兒便秘的基礎檢查方法,醫(yī)生通過觸摸腹部評估腸管擴張程度與糞便積聚情況。觸診時可發(fā)現(xiàn)左下腹條索狀包塊,伴有腸鳴音減弱。對于喂養(yǎng)不當引起的功能性便秘,腹部觸診能初步判斷腸道積氣與糞便滯留程度。若觸及堅硬糞塊合并嘔吐,需警惕腸梗阻可能。
肛門指檢可直接評估直腸壺腹糞便性狀及肛門括約肌張力。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可見直腸空虛伴緊縮感,而功能性便秘則能觸及直腸內硬便。該檢查可鑒別肛門狹窄等器質性病變,操作時需使用潤滑劑避免黏膜損傷,檢查后建議觀察有無出血或不適反應。
腹部X線平片能顯示結腸擴張與糞塊分布,鋇劑灌腸造影可明確先天性巨結腸的狹窄段與擴張段分界。超聲檢查適用于評估腸壁厚度及腸蠕動情況,對甲狀腺功能減退引起的便秘可同步檢查甲狀腺結構。影像學檢查前需清潔腸道,早產兒需注意輻射防護。

血常規(guī)可排查感染因素,甲狀腺功能檢測有助于診斷甲狀腺功能減退相關便秘。糞便常規(guī)檢查能發(fā)現(xiàn)潛血或異常菌群,電解質檢測可判斷低鉀血癥等代謝因素。對于疑似遺傳代謝病患兒,需進行血氨基酸、尿有機酸等專項檢測,采集標本時應注意避免污染。
結腸傳輸試驗通過標記物追蹤判斷腸道蠕動功能,肛門直腸測壓可量化排便反射是否正常。對于頑固性便秘患兒,24小時pH阻抗監(jiān)測能鑒別胃食管反流導致的喂養(yǎng)困難。功能評估前需停用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早產兒應校正胎齡后實施。

新生兒便秘護理需保持合理喂養(yǎng)間隔,母乳喂養(yǎng)者母親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日可順時針按摩嬰兒腹部促進腸蠕動,溫水浴也有助于放松肛門括約肌。更換奶粉品牌或添加益生菌前應咨詢醫(yī)生,避免自行使用開塞露等通便藥物。若排便時伴隨哭鬧、血便或體重不增,須立即就醫(yī)排查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