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嬰幼兒喂養(yǎng)編輯
科普小醫(yī)森
嬰幼兒喂養(yǎng)編輯
科普小醫(yī)森
英國人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寵愛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為了讓孩子在未來能夠適應(yīng)社會的需求,獨立去生活、工作,從小就要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yīng)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個:尊重生命、公平、誠實、信任。
英國人有道德感染,不是教導的觀念。它體現(xiàn)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中,也就是說,不要求孩子們記住道德標準,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內(nèi)心深處理解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
孩子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著毛澤東語錄。白紙,沒有負擔,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畫最新最美的畫。之后,孩子也和白紙一樣,大人教什么,孩子將來會怎樣呢?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孩子們認為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tài)),但現(xiàn)在科學研究證明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先天性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所以白紙論是過于簡化事物的觀點。
誠信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shè)專業(yè)的道德教育課程,但開設(shè)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nèi)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程供選擇。這門課被認為是培養(yǎng)兒童品德和良知的重要課程。
不僅如此,很多英國學校每周組織班級討論,選擇學校和社會發(fā)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fā)表意見,一起討論,自己理解和判斷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yǎng)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huán)保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并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jié)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lǐng)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shù)臅r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最深刻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這件事不符合潮流也不流行。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是公德和私德的分水嶺,也有被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的人。
英國小學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wèi)生、學習用具整理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內(nèi)??鬃诱f:自己討厭,不要對人施暴。西方其實很相似,但也許有更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必須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交通規(guī)則而言,為什么可見度好時不能打開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么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如果在開車的時候考慮到別人的情況,考慮到可能會給別的道路用戶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到自己的行車安全。英國的交通規(guī)則,到處都體現(xiàn)了這個不明確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和其他家庭的觀念和行為對兒童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孩子沒有理由的寵愛,犯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和懲罰。父母們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嚴格管理孩子,理解他們的行為沒有界限,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英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允許父母體罰子女,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體罰學生的規(guī)定。
在一般家庭中,5歲以下的孩子不允許和大人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不允許穿衣服,到了該做什么的時候,一律按照規(guī)則工作,故意犯錯誤,欺負幼小,受到嚴厲的處罰。無論對誰,孩子都要懂得禮貌,說話要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行符合標準,禮貌是每個孩子的基本要求。相反,孩子會被父母訓斥,包括身體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夸獎。
花錢養(yǎng)孩子淘氣
當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門亂跑為榜樣教育我們。但是在英國,孩子們總是淘氣,父母花錢養(yǎng)育淘氣。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去朋友家吃飯(家人一起去,父母一代的聊天,孩子一代的玩耍),而是有孩子的生日派對,去游泳,踢足球??傊?,幾乎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日,很少在家看電視。
最重要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眼里,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友好,與他的職業(yè)、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無關(guān)。他們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善待所有的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nóng)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是螞蟻這樣的小命,即使在夏季廚房里爬滿了螞蟻,他們的母親也會在消滅螞蟻的同時警告他們的孩子,千萬不要玩弄螞蟻,不要讓他們死得太慘。而且只需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就會發(fā)出警報,讓其他的小伙伴不要來這里,或者把螞蟻抓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院子里放生。
有一次,孩子們養(yǎng)的金魚巴里死了,養(yǎng)了將近3年的金魚確實不容易。每天享受搖滾樂活那么長時間也應(yīng)該享受每年。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夸張地做了噩夢,說夢到了巴里,母親向他們說明了生命總是結(jié)束的時候,但是巴里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理解多少,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在我們看來有點傻,但沒錯。
最重要的質(zhì)量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像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一個一目了然、嚴格遵守規(guī)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認為英國的教育也一定遵守規(guī)則。其實,現(xiàn)代英國人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勇氣和忍耐性格,他們知道勇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經(jīng)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大自然,在危險的環(huán)境中生存,目的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準備。
英國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寵愛對孩子有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孩子獨立意識。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讓孩子嘗試自己吃飯、穿脫衣服、整理房間等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英國私家車的擁有量很高,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容易地接送孩子上學。但是英國家長們很少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者坐校車去上學。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自愿讓座,但他們不讓座給孩子,英國人認為孩子需要鍛煉,應(yīng)該鼓勵孩子獨立。
英國家庭教育
無論中國孩子還是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么好說的??蓜e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
飲食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吃飯。孩子一歲到一歲半的時候,喜歡用勺子喝湯吃菜。絕大多數(shù)英國家長認為,孩子們想自己吃飯,象征著對個性獨立的憧憬,應(yīng)該給予積極的鼓勵。
處理偏食,消除偏食,選擇食物。英國人認為,一個人偏食、選擇食物的壞習慣往往是幼兒時代的監(jiān)護人轉(zhuǎn)移的原因,所以特別重視幼兒時代的偏食、選擇食物的狀況。例如,幼兒只吃某種菜,忽視其他菜的時候,監(jiān)護人經(jīng)常收拾這道菜。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yǎng),而且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進餐禮儀學習用餐禮儀,英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會用餐時所用禮儀了。
進餐前后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點(例如5歲左右)的孩子,在飯前放餐具,飯后收拾餐具等能力都很高興做雜事。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還可以讓孩子有參與感。
環(huán)境保護意識重視環(huán)境保護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yīng)該知道哪些是再生制造的環(huán)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永久垃圾。出去郊游的時候,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制飲料,盡量不要買易拉罐等現(xiàn)成食品,要注意節(jié)約水電。因為他們知道濫用資源意味著侵害環(huán)境。
本來,英國家庭就有把餐桌當作教室的傳統(tǒng),從孩子上餐桌開始,家長就開始進行看不見的飲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