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類人最容易患脂肪肝 抽煙酗酒人群排第一
肝膽疾病編輯
健康陪伴者
肝膽疾病編輯
健康陪伴者
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長期酗酒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癥患者、快速減肥者以及長期服用肝損藥物者。其中,吸煙酗酒人群風險尤為突出,主要與酒精代謝產物直接損傷肝細胞、煙草毒素加重氧化應激等因素相關。

酒精性脂肪肝是酗酒者最常見的肝臟病變。乙醇在肝臟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乙醛,直接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進甘油三酯合成,導致肝細胞脂肪堆積。長期每日飲酒超過40克酒精(約100毫升白酒)的人群中,90%會出現脂肪變性。伴隨肝區(qū)隱痛、谷丙轉氨酶升高等表現時,需戒酒并配合水飛薊賓等保肝藥物治療。
體重指數超過28者中60%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內臟脂肪過度堆積會釋放游離脂肪酸進入肝臟,同時胰島素抵抗導致脂質代謝紊亂。這類患者往往合并腰圍超標(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通過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配合低升糖指數飲食可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病率達70%。持續(xù)高血糖狀態(tài)促使肝臟從頭合成脂肪酸,同時外周脂肪分解增加,雙重因素導致肝細胞脂質沉積。這類患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會促進肝臟攝取血液中的脂質,而高甘油三酯血癥則阻礙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這類患者常見黃色瘤體征,需限制飽和脂肪攝入,必要時使用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
短期內體重下降超過1.5公斤/周會導致脂肪組織大量分解,游離脂肪酸涌入肝臟超過代謝能力。常見于減肥手術后或極端節(jié)食人群,建議每周減重不超過總體重的1%,同時補充B族維生素輔助脂代謝。
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等藥物會干擾肝細胞線粒體功能,抑制β氧化過程。這類患者需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必要時更換為肝毒性較小的替代藥物。

脂肪肝患者應建立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優(yōu)先選擇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攝入膳食纖維不低于25克。堅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可顯著改善肝臟脂肪含量。合并代謝綜合征者需每月監(jiān)測肝功能、血糖及血脂指標,出現持續(xù)右上腹疼痛或黃疸應及時進行超聲彈性成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