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瘤和非實體瘤有什么區(qū)別
腫瘤科編輯
健康科普君
腫瘤科編輯
健康科普君
實體瘤與非實體瘤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組織形態(tài)、生長方式及治療策略上,主要有組織結構差異、影像學特征、轉移途徑、治療方法和預后評估五個方面。

1、組織結構差異:
實體瘤形成明確腫塊,如肺癌、乳腺癌等,由異常增殖的實質細胞和間質組成;非實體瘤主要指血液系統(tǒng)腫瘤如白血病,癌細胞彌漫分布于骨髓或血液中,無具體占位性病變。病理活檢是鑒別兩者的金標準。
2、影像學特征:
實體瘤在CT/MRI中表現(xiàn)為邊界清晰的占位性病變,可測量直徑變化;非實體瘤需通過骨髓穿刺或流式細胞術診斷,影像學多顯示骨髓密度改變或肝脾腫大等間接征象。
3、轉移途徑:

實體瘤主要通過淋巴道和血行轉移,轉移灶仍保持原發(fā)瘤組織結構;非實體瘤本身具有全身播散特性,如白血病細胞隨血液循環(huán)浸潤全身器官,轉移模式更具彌漫性。
4、治療方法:
實體瘤首選手術切除聯(lián)合放化療,靶向藥物如貝伐珠單抗適用于特定類型;非實體瘤主要依賴化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慢性髓性白血病效果顯著。
5、預后評估:
實體瘤預后與TNM分期密切相關,早期手術治愈率高;非實體瘤需評估細胞遺傳學風險,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5年生存率可達90%,但部分類型成人預后較差。

日常需根據(jù)腫瘤類型調整護理方案。實體瘤患者術后應循序漸進恢復肢體功能,定期復查影像學;血液腫瘤患者需預防感染,保持口腔黏膜完整。均衡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類,適度進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兩類患者均需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實體瘤關注腫瘤標志物變化,血液病重點觀察幼稚細胞比例。心理支持方面,實體瘤患者易產(chǎn)生形體焦慮,血液腫瘤患者常因治療周期長出現(xiàn)抑郁情緒,需針對性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