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可通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病原體檢測、腹腔鏡檢查等方式確診。附件炎通常由病原體感染、鄰近器官炎癥蔓延、宮腔操作不當、免疫力低下、性生活不潔等原因引起。
醫(yī)生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檢查子宮及附件區(qū)壓痛情況,若發(fā)現(xiàn)宮頸舉痛、附件區(qū)增厚或包塊,結合患者下腹疼痛、異常陰道分泌物等癥狀可初步判斷。急性期可能出現(xiàn)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增加等全身反應。檢查前需排空膀胱,經期女性建議避開月經期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可見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異常。陰道分泌物檢查能發(fā)現(xiàn)大量白細胞或致病微生物,如淋病奈瑟菌、衣原體等。部分患者需進行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檢測以排除異位妊娠,檢查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
經陰道超聲可顯示輸卵管增粗、盆腔積液或輸卵管卵巢膿腫等特征性改變。對于復雜病例可能需要磁共振成像進一步評估炎癥范圍,超聲檢查無輻射且能動態(tài)觀察治療效果,是首選的影像學手段。
通過宮頸分泌物培養(yǎng)、核酸擴增試驗等技術檢測淋球菌、沙眼衣原體等特異性病原體。藥敏試驗能指導抗生素選擇,對反復發(fā)作或治療無效的慢性附件炎尤為重要。取樣時需注意避免陰道消毒液影響檢測結果。
作為診斷金標準,能直視輸卵管充血水腫、膿性滲出等病變,同時可進行粘連分離或膿腫引流治療。適用于疑似盆腔膿腫、診斷不明或保守治療無效者,需全身麻醉且存在手術相關風險,不作為常規(guī)檢查手段。
確診附件炎后需遵醫(yī)囑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如鹽酸左氧氟沙星片、注射用頭孢曲松鈉、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等。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保持外陰清潔,穿著寬松棉質內褲。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采取半臥位促進炎性分泌物局限。飲食宜清淡富含優(yōu)質蛋白,如雞蛋羹、清蒸魚等,忌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復查至癥狀完全消失,慢性附件炎患者可配合局部熱敷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