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膽脂瘤型中耳炎等疾病引起,癥狀按早期滲出、進展期化膿、嚴重并發(fā)癥順序發(fā)展。
多因挖耳損傷或進水感染,表現為耳痛伴黃色分泌物,可遵醫(y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酒精溶液控制炎癥。
常繼發(fā)于感冒,膿液黏稠伴聽力下降,需用頭孢克洛、阿莫西林、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抗感染,鼓膜膨隆時需切開引流。
外傷或感染導致穿孔,膿液帶血絲,急性期用抗生素滴耳液,穿孔較大需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中耳上皮堆積形成膽脂瘤,膿液惡臭伴骨質破壞,必須手術清除病灶,可選乳突根治術或鼓室探查術。
避免耳道進水,發(fā)作期減少辛辣食物,出現發(fā)熱或眩暈需立即就診,兒童患者家長需每日觀察耳道分泌物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