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息肉是宮頸管黏膜或?qū)m頸外口局部增生形成的良性贅生物,常見于育齡期女性,主要類型有炎癥性息肉、腺瘤樣息肉、纖維性息肉、血管性息肉。
慢性宮頸炎長期刺激可能導致黏膜增生,形成帶蒂的紅色柔軟腫物,常伴隨異常陰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多。治療需手術(shù)摘除并行病理檢查,藥物可選用保婦康栓、消糜栓、抗宮炎片。
雌激素水平升高易引發(fā)宮頸內(nèi)膜過度生長,息肉多呈舌狀單發(fā),常見于妊娠期。無癥狀小息肉可觀察,較大者需行宮頸息肉摘除術(shù)。
宮頸局部血管內(nèi)皮增生形成紫紅色質(zhì)脆腫物,接觸性出血明顯。需電凝止血后切除,術(shù)后可配合裸花紫珠膠囊、斷血流片等止血藥物。
人乳頭瘤病毒或衣原體感染可能導致息肉樣改變,常合并宮頸糜爛。需同步治療感染,藥物選擇包括干擾素栓、阿奇霉素、多西環(huán)素。
術(shù)后應保持會陰清潔,避免劇烈運動及性生活1個月,定期復查宮頸情況,異常出血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