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嘔吐可能是急性腸炎的癥狀。急性腸炎通常由病毒、細菌感染、食物中毒、藥物刺激或過敏反應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嘔吐、發(fā)熱等癥狀。若出現(xiàn)上述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是急性腸炎的常見原因,病毒通過污染的食物或水源進入人體,破壞腸道黏膜導致腹瀉嘔吐?;颊呖赡艹霈F(xiàn)水樣便、低熱、乏力等癥狀。治療以補液為主,可遵醫(yī)囑使用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散、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等藥物緩解癥狀。
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腸炎,多因食用未煮熟的海鮮、肉類或變質食品導致。典型癥狀包括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持續(xù)高熱。需進行糞便培養(yǎng)確診,可遵醫(yī)囑使用鹽酸左氧氟沙星片、頭孢克肟分散片、乳酸菌素片等藥物治療。
食用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污染的食物后,毒素直接刺激胃腸黏膜引發(fā)急性炎癥反應。起病急驟,常伴劇烈嘔吐、水樣腹瀉、腹部絞痛。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攝入,輕癥可口服補液,嚴重者需靜脈補液并使用鹽酸小檗堿片、消旋卡多曲顆粒等藥物。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或化療藥物可能損傷腸黏膜屏障,導致藥物性腸炎。表現(xiàn)為用藥后出現(xiàn)的腹瀉、惡心嘔吐,可能伴隨腸鳴音亢進。需及時停用致病藥物,必要時使用蒙脫石散、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保護腸道黏膜。
部分人群對牛奶、海鮮、堅果等食物過敏,進食后引發(fā)過敏性腸炎。除腹瀉嘔吐外,可能伴有皮膚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過敏表現(xiàn)。需立即停止過敏原接觸,嚴重者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漿、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抗過敏治療。
出現(xiàn)腹瀉嘔吐癥狀時,建議暫時禁食4-6小時,待嘔吐緩解后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飲食恢復期選擇米湯、稀粥等低脂低纖維食物,避免乳制品、高糖及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觀察尿量及精神狀態(tài),若持續(xù)嘔吐超過24小時、出現(xiàn)血便、意識模糊等嚴重癥狀,須立即就醫(yī)。日常需加強手衛(wèi)生,食物充分加熱,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進食隔夜或變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