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常用的五種檢查指標
手足口病常用的五種檢查指標主要有血常規(guī)、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血清學抗體檢測、糞便病毒分離培養(yǎng)和腦脊液檢查。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于5歲以下兒童,通過上述檢查可明確診斷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1、血常規(guī)
血常規(guī)是手足口病的基礎篩查項目,通過觀察白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比例等指標輔助判斷病毒感染情況。典型手足口病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多正?;蜉p度升高,淋巴細胞比例可能增高。若出現(xiàn)白細胞顯著升高或中性粒細胞增多,需警惕合并細菌感染可能。該檢查無需特殊準備,采指尖血或靜脈血即可完成。
2、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
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可特異性檢測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16型等病原體核酸。該檢查具有高靈敏度,發(fā)病3天內(nèi)陽性率較高,能快速明確病原體類型。采樣時用拭子擦拭患兒咽后壁及扁桃體區(qū)域,需避免在進食后2小時內(nèi)采集,以防嘔吐。
3、血清學抗體檢測
血清學抗體檢測通過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輔助診斷,多在發(fā)病后3-5天出現(xiàn)陽性。雙份血清IgG抗體效價4倍以上升高具有確診意義。該檢查適用于病程中后期或核酸檢測陰性者,但需注意與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存在交叉反應。采血前應告知近期疫苗接種史,避免干擾結果判斷。
4、糞便病毒分離培養(yǎng)
糞便病毒分離培養(yǎng)可分離鑒定致病病毒株,病毒排出時間可持續(xù)2-4周。該方法雖特異性強但耗時長,多用于流行病學調(diào)查或科研。采集患兒新鮮糞便標本需無菌操作,冷藏保存并盡快送檢。重癥病例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時,該檢查可幫助明確病毒血癥情況。
5、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于合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的重癥病例,通過腰椎穿刺獲取腦脊液。典型改變?yōu)閴毫υ龈?、白細胞輕度增多、蛋白正?;蜉p度升高。該檢查能鑒別病毒性腦膜炎,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操作需嚴格無菌,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觀察有無頭痛等不良反應。
手足口病患兒確診后應居家隔離2周,家長需每日監(jiān)測體溫和皮疹變化。保持室內(nèi)通風,對患兒餐具、玩具等物品進行煮沸或含氯消毒?;謴推诳蛇m量補充維生素C和優(yōu)質(zhì)蛋白,如蘋果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若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肢體抖動或嗜睡等重癥表現(xiàn),須立即就醫(yī)復查相關指標。
相關推薦
02:31
02:40
02:18
02:25
01:39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特色醫(yī)院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手足口病是怎樣造成的
- 2 什么是手足口???
- 3 什么是手足口病
- 4 手足口病嚴重嗎
- 5 手足口病的特點
- 6 手足口病怎么造成的
- 7 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
- 8 手足口病是如何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