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需要做哪些檢查
癌癥篩查通常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學檢查等多種手段,主要有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測、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組織活檢、基因檢測等。具體檢查項目需根據(jù)疑似癌癥類型及個體情況由醫(yī)生制定方案。
1、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測
通過抽取靜脈血檢測特定蛋白質或物質濃度,如甲胎蛋白可能提示肝癌,癌胚抗原與結直腸癌相關,CA125常用于卵巢癌監(jiān)測。但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代表患癌,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建議空腹采血以提高準確性,避免劇烈運動后立即檢測。
2、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超聲、CT、MRI、PET-CT等,可顯示腫瘤位置、大小及轉移情況。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篩查首選,乳腺鉬靶聯(lián)合超聲用于乳腺癌篩查,增強MRI對腦部腫瘤分辨率較高。檢查前需去除金屬物品,部分項目需注射造影劑,腎功能不全者需提前告知醫(yī)生。
3、內鏡檢查
胃鏡可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病變并取活檢,腸鏡能發(fā)現(xiàn)結直腸息肉或腫瘤,支氣管鏡用于肺部可疑病灶取樣。檢查前需空腹或清腸準備,過程中可能需局部麻醉,術后可能出現(xiàn)短暫咽喉不適或腹脹。
4、組織活檢
通過穿刺、手術或內鏡獲取可疑組織進行病理診斷,是確診癌癥的金標準。細針穿刺適用于淺表腫塊,空心針活檢用于乳腺等深部組織,手術切除活檢可獲取更大樣本。活檢后需壓迫止血,觀察有無出血或感染跡象。
5、基因檢測
通過血液或組織樣本分析致癌基因突變,如BRCA基因檢測評估乳腺癌風險,EGFR突變指導肺癌靶向治療選擇。有助于遺傳風險評估和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檢測前需進行遺傳咨詢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癌癥篩查需根據(jù)年齡、家族史、生活習慣等制定個性化方案。40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進行防癌體檢,吸煙者需加強肺癌篩查,乙肝攜帶者應每半年做肝癌篩查。檢查異常時需遵醫(yī)囑進一步確診,避免自行解讀報告。日常保持均衡飲食、規(guī)律運動、戒煙限酒有助于降低癌癥風險,出現(xiàn)不明原因消瘦、持續(xù)疼痛或異常出血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