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尤其是晚上特別癢,一撓就有起包,怎么辦
皮膚瘙癢夜間加重且撓后起包可通過保濕護理、抗組胺藥物、糖皮質(zhì)激素藥膏、免疫調(diào)節(jié)劑、紫外線治療等方式緩解。該癥狀通常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蕁麻疹、特應性皮炎、疥螨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濕護理
皮膚干燥是夜間瘙癢的常見誘因,可能與環(huán)境濕度低、過度清潔有關。建議使用含尿素或神經(jīng)酰胺的保濕霜,洗澡水溫控制在40攝氏度以下,避免使用堿性肥皂。夜間可增加室內(nèi)濕度至50%-60%,穿著純棉透氣睡衣減少摩擦刺激。
2、抗組胺藥物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劑、依巴斯汀片等第二代抗組胺藥可阻斷組胺受體,緩解過敏或蕁麻疹引起的瘙癢。這類藥物嗜睡副作用較輕,適合夜間服用。若伴隨風團樣皮疹,提示可能存在膽堿能性蕁麻疹,需避免睡前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
3、糖皮質(zhì)激素藥膏
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凝膠等中效外用激素適用于特應性皮炎或局限性濕疹。每日薄涂一次于患處,連續(xù)使用不超過2周。皮膚皺褶處應選用弱效制劑如地奈德乳膏,面部須避開眼周。用藥后需觀察是否出現(xiàn)皮膚萎縮等不良反應。
4、免疫調(diào)節(jié)劑
他克莫司軟膏或吡美莫司乳膏適用于激素治療無效的面頸部皮炎,通過抑制T細胞活化減輕炎癥反應。初期使用可能有短暫灼熱感,建議冷藏后涂抹。長期使用需監(jiān)測淋巴瘤風險,不推薦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5、紫外線治療
窄譜UVB光療對頑固性特應性皮炎有效,每周2-3次照射可降低皮膚神經(jīng)敏感性。治療期間需佩戴護目鏡,照射后加強保濕。光敏性疾病患者禁用,治療周期通常需要8-12周才能顯效。
日常應避免搔抓導致皮膚破損,剪短指甲并使用拍打代替抓撓。飲食上減少辛辣食物、海鮮等易致敏食物攝入,棉質(zhì)衣物需高溫洗滌殺滅疥螨。若瘙癢持續(xù)超過2周、伴隨發(fā)熱或皮疹擴散,需排查淋巴瘤等系統(tǒng)性疾病可能。夜間癥狀明顯者可提前1小時服用抗組胺藥,床品每周用60攝氏度以上熱水清洗。




